淖涝网 > 社会 > 正文

​关于彝族火把节,你了解多少?| 节日·民俗

2025-05-04 01:43 来源:网络 点击:

关于彝族火把节,你了解多少?| 节日·民俗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2006年,火把节(彝族火把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楚雄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最隆重、最盛大、最富有民族特征的节日。火把节古时又称星回节。有的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历法的一个年节。火把节就是上半年的过年日,因此又称过大年。

有的学者认为火把节的起源与人们对火的崇拜有关,其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期间,各村寨以干松木和松明子扎成大火把竖立寨中,各家门前竖起小火把,入夜点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时人们手持小型火把绕行田间、住宅一周,将火把、松明子插于田间地角。青年男女在寨中大火把周围弹唱、跳舞,彻夜不息。节日期间,还有赛马、斗牛、射箭、摔跤、拔河、荡秋千等娱乐活动,并开设贸易集市。

火把节期间举行的祭祀、文艺体育、社会交往、产品交流四大类活动是彝族文化体系严整、完备的集中体现。彝族火把节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广泛,覆盖面广,影响深远。火把节充分体现了彝族敬火崇火的民族性格,保留着彝族起源发展的古老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火把节是彝族传统文化中最具有标志性的象征符号之一,也是彝族传统音乐、舞蹈、诗歌、饮食、服饰、农耕、天文、崇尚等文化要素的载体;火把节对强化彝族的民族自我认同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火把节作为彝族人民与各民族交流往来以及促进民族团结都有现实作用。

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第一天为迎火。这一天,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猪,以酒肉迎接火神、祭祖,妇女还要赶制荞馍。在外的人都要回家吃团圆饭,一起围着火塘喝自酿的酒,吃坨坨肉,共同分享欢乐和幸福。

火把节第二天为颂火。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带上煮熟的坨坨肉、荞馍,聚集在祭台圣火下,参加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

火把节的第三天为送火,这是整个彝族火把节的尾声。这天夜幕降临时,祭过火神吃毕晚饭,各家各户陆续点燃火把,走到约定的地方,聚在一起,搭设祭火台,举行送火仪式,念经祈祷火神,祈求祖先赐给子孙安康和幸福,赐给人间丰收和欢乐。

文章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腾讯网等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