淖涝网 > 社会 > 正文

​浅谈——一代传奇张葱玉的一生

2025-10-08 05:17 来源:网络 点击:

浅谈——一代传奇张葱玉的一生

“ 非常时期,再多的钱再大的房,你也只能宅家无聊的发呆,而收藏人一家正在快乐地欣赏把玩,你收藏了数字而他却藏了文化”---禅古茶人

他是上海滩最有名的富三代,17岁继承200万家产;他是十里洋场最阔绰的赌徒,一夜之间输掉上海“大世界”,35岁赌至家徒四壁;他是书画圈识见最广的玩家,拥有顶级的藏友圈;他是我国第一代书画鉴定家,为文物研究事业做了大量艰苦的开拓性工作。

他,是一代传奇张葱玉。

张葱玉(1914—1963)

张葱玉,1914年生于浙江湖州南浔镇,名珩,字葱玉,号希逸,是解放后我国第一代书画收藏、鉴定大师,中国传统鉴定书画方法的集大成者、公认的中国书画鉴定界当代泰斗。

从1950年到1963年的13年间,张葱玉为国家的文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鉴赏家。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张葱玉能够成为泰斗级的书画收藏、鉴定大师,和他所拥有的旁人无可比拟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是分不开的。

“张三、李四、王二麻子”的顺口溜,表明在中国姓张的人多于牛毛,最普通不过了。可是南浔张家可不是一般的家庭,张家曾经是中国的首富,而且是世代收藏之家。

浙江南浔张家的发迹,可追溯到张葱玉的高祖张颂贤(1817年-1892年)。中国鸦片战争失败,五口通商,上海于1843年辟为通商口岸,南浔产的"辑里丝"畅销外洋。张颂贤看准时机,在南浔丝行埭和上海增泰丝栈分设张恒和丝行与丝号,聘请得力丝通事,全力经营辑里丝出口业务,成为巨富。

这时的张家有多富?在晚清道光年间,其资产约值一千多万银元。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根据《南京条约》规定,中国须向英国政府赔款两千一百万银元,足见张家富可敌国。

高祖张颂贤与子孙们的合影(左起张宝善,张鉴,张颂贤,张弁群,张静江,1855年)

张颂贤长孙是张石铭,张石铭第四个儿子就是张葱玉的父亲张乃骅,他不仅继承了祖父嗜古如命的特性,工诗文书画,又精于版本目录之学,还继承了祖父反清、维新的革命细胞,积极投入当时的革命浪潮。可是很不幸,1918年张乃骅在从上海乘船去杭州的途中不慎失足溺水而逝,年仅26岁,这时他的独子张葱玉才4岁。

张乃骅去世后,祖父张石铭对张葱玉这个孙子就格外疼爱,整天把他带在身边跟进跟出。张石铭的晚年是在书房和古董中度过的,来往的朋友不是到张家来欣赏新得手的字画和古籍版本,就是怀揣着珍籍秘宝前来共同鉴赏。张葱玉整天泡在古董堆里,日夕熏陶,加上祖父在旁亲自指点,其练字、读书、品画的功夫自然非同一般。

张石铭

张石铭在南浔的“适园”,坐西朝东、门临洵溪,共有五落四进和后花园,互相联通、巧妙结合,系中西合璧的庭院建筑,为江南水乡罕见的豪门大宅邸。张葱玉在适园中长大,5岁就开蒙读书,十几岁时,对中国古代绘画已经很有心得。

他对古代书画艺术的热爱,使得他没有时间和兴趣跟小朋友玩,而喜欢跟一些画家、书法家和收藏家交朋友。张葱玉20岁的时候,已是诗书棋画,无所不能。他藏书固然不少,古钱古瓷也都玩过,而最有成就的还是古画。

西式洋楼

中式天井

亿万资产,少年英才

1928年,祖父张石铭过世,三年后分家产,张葱玉作为四房的独子,一下子分得了200万,那年他才17岁。有好事者评估说,当时的200万,其购买力相当于当下的200亿。

彼时,物价很是便宜,张葱玉的女儿张贻文听祖母说,当时"家里上上下下包括众多佣人,一天的菜钱只需两元钱,吃的却是鸡鸭鱼肉。"所以,200万是一笔天价遗产,张葱玉成为上海滩有名的阔少,虽尚在少年,身边却不乏各类人马。亲戚朋友一大堆,账房、管家、佣人等,还有媒婆登门提亲、络绎不绝。在几个好友的劝诱下,他携母亲移居到了沪上,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阔绰的公子哥儿张葱玉,花钱如瀑布的两大途径,一个是收藏,一个是赌博。

人以群分,玩收藏的朋友有吴湖帆、张大千、韩慎先、陈定山、孙邦瑞、王伯元、黄宝玺、徐思源、徐伯韬、徐俊卿等人,各式各色,鱼龙混杂,官员、商贾、买办、古董商和帮闲应有尽有,这些人组成了文物书画鉴藏、交易的顶级圈子,均非等闲之辈。

王蒙《惠麓小隐图》张葱玉旧藏

张葱玉最初的藏品是祖父传给他的一批字画。祖父去世后,就全靠自己“掌眼”了。他开始买画时常上人家当,付了不少“学费”。上海广东路上的古董鬼子见他如此年轻,手里又有的是钱,就拿赝品骗他。他明白真相后从不怨天尤人,当然也从不认输,所谓“输了钱也不能输人”。只是发奋钻研,刻苦磨练,买进卖出,广交朋友,真货假货都拿来比较。全部的心思加上海量的钞票,终于练就了目光如炬的真功夫。

1934年,仅二十岁的张葱玉,被故宫博物院聘请为鉴定委员会委员。吴湖帆对他青睐有加,曾评价道:“葱玉年才廿六,所藏法书为海内私家甲观,而自书仿元人亦至佳,洵少年中英俊才也。”

张葱玉1937年到1941年的日记,记录了他23岁到27岁的生活状况。其中不乏他和古玩朋友的来往及买画的记录。财资雄厚,出手豪爽,其成为北京上海古玩商追逐的对象。当年北京琉璃厂和荣宝斋的古董商经常带了成箱的字画南下,登门造访。张葱玉虽大气,但又很细心,凡是买下的画均有颇为详细的记录。从中可以知道他曾经拥有过的一些古画和古籍及当年买下时的价格。

张葱玉年轻时的生活方式,给了他得天独厚日积月累的广深阅历,使他声名远扬。张葱玉的夫人顾湄记得,1940年她和张去北京,在戏院看戏时,后排两位长者在议论,“听说上海的张葱玉来北京了。”又说,“张先生对古画如此精通,必五十出头了。”顾湄听后不禁暗暗好笑,张葱玉就坐在他们前面,时年才26岁。

张葱玉和夫人顾湄

张葱玉的独到眼力,也使上海滩作假者心有余悸。他们最怕被看穿。有一位汤先生,是张葱玉的老友。其造假技艺高超绝妙,能以假乱真。每逢张葱玉多日不见他,便知必是深藏秘处做假去也。故当时他们会尽量回避张葱玉,以免起疑。一旦被问起,便推托回乡下去了。但张葱玉心中有数,只是心照不宣而已,二十几岁,在南北古玩界便颇有名气,俨然有权威之势。

上个世纪30年代末,张葱玉将上海寓所命名为“韫辉斋”。收藏古籍与书画,其中不乏稀世国宝。他收藏的古籍有得自其祖父石铭先生和伯父乃熊先生的,有得自松江汉代“读有用书斋”及南浔蒋汝藻“密韵楼”的藏书,还有明景泰年间的时宪历书,古法书,古书画。

珍贵名画有唐朝张萱的《唐后行从图轴》,周肪的《戏婴卷》,宋朝易元吉的《獐猿图卷》,金代刘元的《司马犹梦苏小图卷》,宋朝的无款《百牛图》,元朝钱选、李珩、赵雍、颜辉、王蒙等一大批古画,到明代沈周、唐寅、文征明、董其昌、丁云鹏,清代石涛、王时敏、王原祁、龚贤等的作品,就更多了。

另有颜真卿的《竹山联句》,欧阳修的《灼艾帖》,元初钱舜举的《八花图》,米芾的手书真迹,以及宋拓《兰亭序》,内有近百名名人题跋,洋洋大观。这些名贵之作,均是他花重金收藏,有些更是费尽周折辗转而得。从张葱玉所收集的古书画可靠性来看,足以验证当时其鉴赏眼力之高,学识之博。

凭借巨大的财力、精深的造诣、丰富的阅历和敏锐的目光,年仅23岁的张葱玉已跻身一流的海派收藏家行列,尽管他的年龄比庞莱臣、吴湖帆、张大千等要小一大截,但在1930年代他与庞、吴、张等已齐名。当时,他在上海寓所珍藏文物书画的“韫辉斋”,和庞莱臣的“虚斋”、吴湖帆的“梅景书屋”、张大千的“大风堂”形成了海派收藏的“四大名斋”。

去伪存真 净化收藏 艺术源于生活

(图文源自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

(声明:尊重作者原创。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时,欢迎广大藏友投稿分享您的原创好文章。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刊发布文章,请另取标题,以免读者误会。如使用本刊标题,必须注明:转自公众号:“清江晚吟”。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