淖涝网 > 杂谈 > 正文

​宗族文化为何能源远流长

2025-04-26 03:12 来源:网络 点击:

宗族文化为何能源远流长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近期,苍南黄氏宗祠迁建,引起了网友广泛关注。就像前段时间刀郎《罗刹海市》歌曲出来后,各方势力纷纷站台,各种舆论都往里装,故意搅浑水,阴谋论阳谋论就没停过,真是好一片热闹景象。针对苍南黄氏宗祠迁建问题,笔者认为,不管他东风还是西风,只要弄清楚几个问题,就没问题了。

一、何谓宗族文化

宗族是中国独有的标记,在一个家族中,为了繁衍后代,家族成员不断增长,渐渐的形成一个宗族。在先秦时期,古人就对宗族做出描述,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的描述:“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由此可见,很早时期,宗族已经出现。而宗族文化是同宗、同族经过千百年的提炼和整理约定俗成的民俗文化。

作为宗族文化的一个典型是宗祠。(备注:是本次苍南黄氏宗祠拆建的核心)每个姓氏中,在不同地方都有自身的祠堂,为了纪念祖先而建的,这也成后代铭记祖先的地方。为了突出祠堂的隆重和宗族文化,在建设上,追求精益求精。(备注:苍南黄氏祠堂的花费就可知)建筑结构合理,工艺精湛,彰显浓重的宗族文化。

二、为何重视宗族文化

作为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必然十分注重自身文化传承。宗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重视宗族,也是对文化的认同。

1.根脉传承的需要。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在中国的血脉里,铭记先辈已经被刻进骨子里了。例如,黄帝陵祭祀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传统,让全世界中华儿女获得根祖文化所带来的身份认同感,表现出跨越经纬度的文化内涵,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由血缘到地缘的向心力。因此,宗族文化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代表着一个姓氏,一个族群的传承,根脉所在。

2.基层治理的需要。古代中国就有“皇权不下县,县下为宗族、宗族为自治、自治出乡绅。”宗族作为根深蒂固的群体关系,在一些地方,宗法远比法律更有震慑力。且不论对错,也且不论是否适合当今社会。但是,在古代,宗族绝对是基层社会治理重要力量。在建国后,同样家族也是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力量。就像《礼记·大学》记载:“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就是,治国平天下前先要齐家。古代社会所谓的“齐家”,不是我们现在的所谓的几个人的家庭,而是一个家族。

三、宗族文化如何才能源远流长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份子的宗族文化,如何才能源远流长,是当今社会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在文章上述中,笔者已经在为何重视宗族文化中,论述了宗族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有益之处。但是,事物从来都是辩证看待。

宗族文化还是存在部分局限性:1.知族不知国。自古中国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就存在这个问题。越是宗族制度根深蒂固的地方,宗法和族法就越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例如2019年电影《破冰行动》里的,就是一个典型以宗法为规矩的宗族,这个宗族以利益为核心,行不法之事,全族互相包庇,“划土而立”,俨然国中之国。2.思想的束缚。宗族文化过于强调尊卑伦理等级制度,具有一定的顽固性,经常会局限于小群体利益,不能快速适应社会发展。

宗族文化面对存在不足,只有做到随势而动,及时变新,才能源远流长。例如,本次苍南黄氏宗祠拆建事件,直接反映了宗族文化的优缺点。如果不能摒弃和改进不足之处,那么我们宗族文化只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因此,最后针对苍南黄氏宗祠迁建事件,其实很清晰很简单,笔者再说三个问题。1.黄氏宗祠是否存在违建?这不是网络上某个人说了算,可以通过法律认定(笔者相信黄氏有绝对优秀的法律人才)。2.黄氏宗祠是否是古建筑?这个问题,貌似当地职能部门都已经明确,这个我觉得还是需要相信政府的(备注:至少他敢说不是,他经不起整个社会舆论)3.县里的要求是直接拆了,还是说拆了另外建,就是所谓的迁建?

最后,笔者想说一句:有理不在声高。作为普通的群众、网民,为什么我们不选择相信党委政府,而是选择相信一些网上的话语呢?不要让舆论裹挟了我们理智,社会需要舆论监督,但是更需要理性的舆论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