淖涝网 > 奇闻 > 正文

​韩国开国皇帝:一生懦弱被不同势力摆布,晚年试图挣扎遭日军毒杀

2025-09-04 09:18 来源:网络 点击:

韩国开国皇帝:一生懦弱被不同势力摆布,晚年试图挣扎遭日军毒杀

提到“开国皇帝”一词,相信大家第一时间冒出来的都是智勇过人、霸气侧漏的形象,毕竟能够开创帝国的绝不是凡人。

但大韩帝国的开国皇帝李熙在人们眼中却并不是这样的存在,他能力平平,只是机缘巧合之下才奇迹般地成为朝鲜国王。

懦弱无能的本质使得他只能任由不同势力摆布,根本无法真正掌握自己和国家的命运。

可与此同时,他权力欲却极大,在1897年建立“大韩帝国”,自称“光武皇帝”,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朝鲜半岛的独立自主。

但这只是他和守旧大臣的一厢情愿而已,赶鸭子上架的大韩帝国根基极为不稳,只存在了13年便被日本灭国。

虽然李熙被日本封为李太王,能继续享受荣华富贵,但不甘亡国的他通过各种方式寻求朝鲜半岛独立,最终被日军迫害,惨死于德寿宫咸宁殿。

为何一个能力平庸的王室远亲能成为朝鲜国王和韩国开国皇帝?日军又缘何对他痛下毒手?

今天,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个“韩国开国皇帝”的曲折人生故事。

身为王室远亲,却奇迹般成为朝鲜国王

1852年7月25日,李熙出生于汉城,大名载晃,乳名命福 ,父亲是兴宣君李昰应,母亲是郡夫人闵氏。

1860年代的汉城

虽然李命福从血缘上来说是朝鲜仁祖的九世孙,但只是王室的旁支,和嫡系的关系非常疏远,几乎没有任何继承王位的可能。

此外,李命福的能力也十分一般,绝对是属于那种默默无闻的存在,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万万没想这种无能反而成为了他成为国王的资本。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彼时的朝鲜长期处于“势道政治”的模式,外戚集团干政十分严重,安东金氏、丰壤赵氏等外戚权贵家族才是幕后的掌权者,他们当然不希望国王能力出众。

所以,彼时的朝鲜国王只是吉祥物一样的存在,拥有的权力十分有限。

正因为如此,如果李命福表现出了极强的能力,反而会失去成为国王的机会。

当然,他能够成为国王的决定性原因还是因为他有一个老谋深算的父亲——“兴宣君李昰应”

李昰应

在当时,李昰应以放浪形骸的纨绔形象而闻名,他每日与市井流氓之辈为伍,常常是浑身酒气熏天、言谈庸俗不堪,吃喝赌无所不为,看起来绝对是个无能之辈。

但实际上,李昰应能力极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伪装自己的才华和野心。

因为彼时朝政由外戚安东金氏把持,如果身为王室宗亲的李昰应表现出了过人之处,绝对会被咔嚓了。

这并不是李昰应自作多情,同为王族的李夏铨就因为聪慧过人被看好成为宪宗继承人,结果就被安东金氏诬陷谋逆而死于非命。

可是金子总会发光,朝鲜哲宗李昪无嗣王位继承人只能从旁支寻找的情形,让李昰应看到了翻身的机会。

朝鲜哲宗

他仔细研究了宗法制度后发现,在很多王族都被外戚集团放逐杀戮的情况下,自己这一脉竟成为了与王室嫡系极为亲近的一脉。

于是,他利用两大外戚集团安东金氏和丰壤赵氏围绕王位问题展开博弈的机会,通过一番操作,成功说服神贞王后赵大妃支持李命福成为国王。

此时,李昰应数十年的伪装终于奏效,和赵大妃一样,安东金氏也以为李昰应不过就是个无能的街头纨绔,也同意李命福成为国王的方案。

随后,年仅12岁之李命福改名李熙,即位为“朝鲜高宗”,成为朝鲜王朝第26代国王。

名义上是国王,实际只是各方势力的傀儡

李熙虽然成为了朝鲜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但显然资质平庸又仅有12岁的他怎么可能真正掌舵一个国家。

所以,国家的各类事务全部由其垂帘听政的养母赵大妃决断,其生父李昰应也被封为兴宣大院君,协助处理各类政务。

兴宣大院君

1866年,赵大妃宣布撤帘,大院君李昰应非但没有将权力转交李熙,反而迅速独揽大权。

已经十五岁的高宗李熙依然是形同傀儡一般的存在,每日的工作基本就是在早中晚三次经筵中接受儒家教育。

此外,他还在宫内和大他近十岁的宫女李顺娥厮混,甚至生了个庶子李墡。

见此情况,李昰应显然觉得高宗有些失控,他为了更好地控制高宗李熙,便从其妻子骊兴闵氏族中选择了一位女子,安排她成为了李熙的王妃。

但此时的李昰应万万没想到,这位闵妃非但不是一个“天真的小白兔”,还在日后成为他的大敌。

安排好儿子的婚事后,李昰应开始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发力改革,虽然表面上让半岛仿佛有了转机,但其实这只是其集中权力的手段而已。

朝鲜民众

法国在1866年曾武装侵入朝鲜王朝

也许是吃相实在是有些难看,大院君的铁腕政治逐渐引发了众多势力的反感。

与此同时,被李昰应送进宫中的闵妃开始了操作,她成功获得了高宗李熙的垂青,还在很多事情上为高宗出谋划策,开始逐步涉足政坛。

大院君这边为了防止闵妃权力的膨胀,竟然提出立高宗庶子李墡为王世子的方案,这个举动彻底把闵妃推向了对立面。

但李昰应显然是低估了闵妃的手腕,根本不认为这位和高宗差不多大的小姑娘有和自己抗衡的实力。

可他没想到的是,闵妃除了获得高宗的支持外,竟然还凝聚了自己娘家骊兴闵氏和安东金氏、丰壤赵氏等家族的力量与大院君抗衡。

闵妃(照片有争议)

1873年11月5日,闵妃鼓动高宗宣布“亲政”,通过一场小范围的宫廷政变逼的大院君退出政坛。

而高宗本身能力不够,性格又懦弱,对闵妃言听计从,所谓的“亲政”有名无实,半岛政局其实完全被闵妃和其外戚集团把控。

随后,闵妃集团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所谓“改革”,但实质还是将自己的各种亲戚安排担任重要职务,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这些外戚掌握权力后便开始了肆无忌惮的狂欢,史书记载:

“每夜曲宴淫戏、保佑巫祝,工瞽歌吹媟嫚,殿庭灯烛如昼,达曙不休”

在他们的腐败和挥霍下,朝鲜民不聊生,国库积蓄荡尽,甚至连供养军队的薪饷都发不出来。

除了闵妃和日本合作建立的“别技军”外,绝大部分军队竟然长达13个月都未能领到薪饷,而负责相关事宜的闵谦镐家中却金银珠宝堆积如山。

别技军

最终,汉城军民在1882年发动——“壬午兵变”,击杀了闵谦镐、闵昌植等闵妃集团要员。

壬午兵变后高宗痛心疾首,宣布他将深刻反省自己的种种过失,但实际上只要闵妃集团存在一天,高宗就不可能真正掌权。

1880年代的高宗

可这些话高宗说完就忘了,朝鲜王朝的封建统治非但没有改观,反而在加速溃烂。

所谓的改革事业停滞不前,官员们继续醉生梦死的享乐,卖官鬻爵、官场贿赂、科举舞弊的现象层出不穷。

在这种情况下,朝鲜的社会矛盾不断累积,终于在1894年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日本也借此机会突袭汉城景福宫控制了高宗和闵妃,并在甲午战争中大败清军。

登陆朝鲜半岛的日军

被俘虏的清军

虽然高宗还是名义上的国王,半岛也脱离了大清明面上成为了独立国家,但任何人都知道真正能够做主的是日本人。

于是,此时的高宗又成为了日本人的木偶,日本人让他往东,他绝对不敢往西。

与此同时,闵妃集团为了夺回权力开始与俄国合作,不仅提拔了一批亲俄派官员上台,还以策划暗杀闵妃为由解散了亲日政府,闵妃也在失势一年后重掌大权。

不过日本方面可不是善茬,看到此情况后直接带兵冲入王宫,闵妃也被日本浪人乱刀砍死,史称——“乙未事变”

乙未事变主谋三浦梧楼及日本浪人

随后,不明真相的高宗听从日本人的安排再次组建亲日政府,还被日本逼迫下诏废闵妃为庶人。

但没有不透风的墙,乙未事变真相很快大白于天下,半岛民众高举“为国母报仇”和“头可断,发不可剪”的口号,掀起了第一次义兵运动。

混乱的局势让亲日政府手忙脚乱,亲俄派官员李范晋、李完用等人设计将高宗解救出来,送往俄国公使馆,史称——“俄馆播迁”

(对俄馆播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这篇文章:身为“韩国开国皇帝”,却只能躲在俄国使馆主持国务,极度屈辱)

随后,高宗下令解散亲日内阁,并在俄国公使馆内长住,甚至连国务都是在这里处理。

但寄人篱下注定就要看别人的眼色,高宗对俄国的各种无理要求根本不敢拒绝,出卖了不少利益。

所以,表面上看高宗脱离了日本控制,但实际上只不过是“刚出虎穴,又入狼口”,但很快高宗将迎来他人生的高光时刻。

人生高光时刻:半岛首位称帝君主

“俄馆播迁”事件后,日俄两国重新划分了势力范围,两国在朝实力也达到了相对平衡的状态。

而此前不受重视的高宗反而成为了两国积极争取的砝码,日俄两国不约而同地释放各种善意,对于高宗的要求积极满足,做出了很多有利于半岛发展的承诺。

1897年2月20日,高宗还宫搬出俄国公使馆,此时的他内部没有大院君、闵妃等势力掣肘,外部又有日俄两国各种配合,终于摆脱了数十年的傀儡地位,获得了实权。

高宗

这种局势也让朝鲜臣民激动不已,他们觉得半岛终于有机会崛起了,所以纷纷联名请求李熙称帝,从而让半岛在地位上与中日两国相同。

而高宗显然也有此意,于是便在1897年8月16日改元——“光武”

同年10月12日,高宗在圜丘坛祭天并称帝,成为朝鲜半岛历史第一个正式称帝的君主,迎来了他人生的高光时刻。

汉城圜丘坛

高宗称帝仪式

与此同时,闵妃被追封为明成皇后,李坧为皇太子,国号也在次日被改为——“大韩帝国”

高宗称帝后,压抑数十年的权力欲全面爆发,他恢复了议政府制度,并全面推动君主专制体制,半岛政治制度可谓全面倒退。

但随着韩国的近代化不断深入,民众的思想也开始解放,并在开化派人士的领导下组建了“独立协会”,要求国家不依靠外国,实现真正的独立自主,最终走向富强。

虽然这些民众的出发点是好的,也没有什么过激举动,但这在高宗看来就是其推行专制皇权的最大威胁。

独立协会活动

于是,高宗在1898年12月出动军队取缔了独立协会,还在次年8月出台所谓的《大韩国国制》,明确规定了韩国实行“专制政治”和“无限君权”,使自己的权力达到巅峰。

短命的大韩帝国,悲剧的开国皇帝

虽然高宗称帝后半岛进入了一段较为平静的阶段,但这种依靠外力来维持的帝国注定不会长久。

终于,随着日俄在朝矛盾的不断激化,两国表面上的和平也终于维持不住了。1904年2月10日,日本对俄宣战,日俄战争随即爆发。

日俄战争中的日军军官

此时所谓的大韩帝国终于现了原形,原本高宗想继续在日俄两国间左右逢源,所以宣布在战争中保持中立。

但日本这时可就不会给高宗面子了,不费吹灰之力就让大韩帝国签订了《日韩议定书》,韩国也被迫开始协助日本作战。

至此,高宗短暂的人生高光时刻也彻底结束,再次成为了日本人手中的傀儡。

而日本在取得日俄战争的胜利后,又先后逼迫韩国签署了《日韩新协约》等三份不平等条约,不仅将韩国变成了日本的保护国,还解散了韩国军队,离吞并半岛仅有一步之遥。

但享受过大权在握感觉的高宗再也不是之前懦弱高宗了,他不甘心做日本人的傀儡,先后给美、德、法、俄、英等多国元首写密信,呼吁他们伸出援手。

高宗

但人家根本不理睬他,毕竟都是殖民帝国,只要没有和日本的利益冲突,根本不可能出手。

见到自己的求助无反馈,高宗又委托英国记者斯托里在英国媒体上发表声明,表示所谓“保护权”系日本单方面宣布的,呼吁欧美列强进行干预。

此外,他还秘密援助国内义兵运动,并和海外韩国独立团体保持来往,

这些举动让日本方面非常不悦,为了限制高宗的进一步活动,日本人以“改革”为借口接管了王宫的警卫指挥权,使高宗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但高宗仍没有放弃争取独立的举动,他在1907年秘密派遣李相卨等三人带着亲笔信前往海牙万国和平会议。

会上三人控诉了日本对韩国的侵略,呼吁各国声援韩国,这就是——“海牙密使事件”

此举终于让日本人看到了高宗的决心,但也同时让他们做出了逼迫高宗退位的决定。

随后,伊藤博文唆使韩国第一卖国组织“一进会”在社会上组织要求高宗退位的活动,并要求李完用内阁在御前会议上罢免高宗。

(对一进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这篇文章:这是韩国“头号卖国组织”,极力推动韩国亡国,事后惨遭日本解散)

高宗虽然坚称不退位,只同意让太子代理执政,但日本人根本不管这个,直接对外宣布韩国皇帝已经退位。

同年8月27日,皇太子李坧正式继位,改元隆熙,他也是朝鲜王朝的末代君主。

皇太子李坧继位

因为日本在一年后强迫韩国签订《日韩合并条约》,将半岛纳入囊中,所谓的大韩帝国只存续了短短13年便宣告灭亡。

随后,韩国的皇室降为日本王族,虽然待遇比照日本皇族,但灭国的耻辱却一直萦绕在高宗心头。

根据史料记载,高宗自从被逼退位后便常常夜不能寐,尤其是在小儿子李垠和翁主德惠都被日本人强迫带去东京后,失眠愈发严重。

1919年1月21日晨6时许,高宗在德寿宫咸宁殿突然去世,享年六十八岁,但高宗此前并无长期患病史,是突然死亡的。

高宗(中)

更加奇怪的是,日本殖民当局竟然选择隐瞒了高宗死讯,只对外表示其病重。

而在消息泄漏后,日本方面才在两天后公布了高宗离世的新闻,并声称高宗死因是遗传性脑溢血。

但日本方面不仅没有提供任何病理报告,还擅自篡改了死亡时间,这种行为也让高宗之死的真相变得扑朔迷离。

于是,高宗遭日军毒杀的传闻开始广泛流传,被害的原因便是他打算再次派遣密使到巴黎和会上控诉日本侵略、呼吁半岛独立。

而日本方面事后的种种怪异举动也让这个传闻的可信度不断增大,最终成为被朝鲜民众广泛接受的高宗死因。

三一运动

朝鲜义兵

1919年3月1日,高宗举行国葬,半岛民众借悼念活动聚集的机会,在各地开展反日游行,要求朝鲜独立,这就是著名的——“三一运动”,个人认为这也是高宗这辈子最大的功绩了。

朝鲜高宗李熙在位大部分时间里都是背景板一样的存在,只能任由各方势力摆布,绝对是一位无能的傀儡君主。

但因为身处乱世,他不仅莫名其妙地当上了国王,还成为了所谓的“开国皇帝”,实现了半岛前无古人的壮举,更是民众眼中的抗日先锋,三一独立运动的导火索。

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韩国国内学界为了提升民族自信,竟然开始高度评价高宗的功绩,把他塑造成为了一个生不逢时的明君。

这种论调的代表著作便是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前委员长、首尔大学教授李泰镇出版的——《高宗时代的再照明》。

但个人认为,虽然高宗确实被时代裹挟不可能有所作为,但这种明君的评价显然是胡扯。

想想高宗称帝后的种种表现吧,极力加强皇权、取缔独立协会,这完全就是在开时代的倒车,他所做的只不过是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已。

此外,就算考虑上时代的因素,高宗的妻子闵妃难道不比他更加能力出众么?

和高宗年龄相仿,十几岁便作为工具人被安排进宫,没有丝毫实权,却凭借自身能力一步步运营,最终推翻大院君走上权力巅峰,带领整个闵氏家族崛起,更是因为抵制日本被浪人刺杀殉国。

除了无法当明面上的皇帝外,闵妃哪一点不比高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