淖涝网 > 社会 > 正文

​“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

2025-08-13 05:46 来源:网络 点击:

“百千桑梓地,亿万老家人”。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

隶属于保定市中心城区之一的莲池区,地处漕河洪积冲积平原上,区域内地表较为平坦,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面积170多平方千米。四周分别与徐水区、清苑区、满城区、竞秀区相接。

与北京、天津、石家庄三地距离分别为140千米、145千米、127千米。

莲池区建制沿革

1953年,河北省保定市原一区和原四区以及原北市区成立。 1955年,原一区、原四区更名原南市区。 1959年,北市区与南市区合并为路东区。 1960年,路东区与路西区合并为市区。 1961年,保定市市区划分为新市区、永华区、裕华区、新华区四个区。 1962年9月,永华区和裕华区北半部再次合并为北市区;兴华区和裕华区南部合并成立南市区。 1987年11月,韩庄、东金庄两个乡共18个行政村划归北市区管辖,由此,北市区的辖区增加到5个街道、2个乡:和平里街道、五四路街道、中华路街道、西关街道、建华路街道、韩庄乡、东金庄乡。撤销郊区建置,杨庄、南大园、焦庄三乡划属南市区。 1998年12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调整保定市部分县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后,北市区辖5街道3乡,共57个村、80个居委会。清苑县部分地区划归南市区,南市区部分地区划归北市区。南市区辖5个街道、4个乡:联盟街道、红星街道、裕华街道、永华街道、南关街道、杨庄乡、南大园乡、焦庄乡、五尧乡。此后,保定市南、北市区政区、建制沿袭至2015年4月。 2015年5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原北市区、南市区合并为莲池区至今。

莲池区风景名胜

大慈阁建于公元1227年,由元代蔡国公张柔创建,为保定八景之首,史称“市阁凌霄”,是近千年的古寺。大慈阁雄伟壮观可称“高可数十丈,数十里外,遥望层阁丹碧若霞”。大慈阁自古为佛教圣地,阁内供奉有释迦牟尼佛和观世音菩萨,阁后有全国罕见坐南朝北的关帝庙。 大慈阁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景点。

古莲花池初建于770多年前,为张柔所建,原名“香雪园”, 其时,“帘户疏越,澄澜荡漾,鱼泳鸟翔,虽城市嚣嚣而得三湘七泽之乐”。元代之后,保定遭遇地震,该园被毁。直到明代嘉靖年间,时任保定知府的张烈出官费加以修复,此园才得以重见天日。池中“蓄鳞艺莲,环池植柳如槛”,并修建了亭台和围墙,辟为“水鉴公署”,意即以水为鉴,鉴身、鉴心,成为达官贵人饮宴享乐的场所。明清两代,将元时的保定路改为保定府,清雍正二年,又将元直隶巡抚衙门升级为总督部院,从此保定府成为直隶省会。雍正十一年(1733)直隶总督李卫奉旨在莲池开办书院,增置宾馆,后将宾馆扩建为行宫。清代,莲池曾经过三次大规模的整建和重修,园内古木森森,奇花争艳,山、水、楼、台、亭、榭参差错落,形成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博得了“几疑城市若蓬莱”的盛誉。莲池区名来源于此。

古莲池

保定的直隶总督署位于裕华路,是清代直隶总督办公处所,是直隶省的最高军政机关,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初为保定府署,永乐年间为大宁都司衙署。自清雍正八年(1730)直隶总督驻此,至清朝灭亡(1911),直到清亡后废止,历经182年,可谓是清王朝历史的缩影,历史内涵十分丰富,曾驻此署的直隶总督共59人66任,如李卫、孙嘉淦、曾国藩、李鸿章、荣禄、袁世凯、张树声、方观承等。民国年间是直系军阀曹锟的大本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是日伪和国民党河北省政府所在地,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河北省人民政府也曾驻此。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直隶总督署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保定军校),由于行政区域调整,在“竞秀区”中有所介绍,恕不过多赘述。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所正规陆军军校,位于市区东风东路,前身为清朝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北洋陆军的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1912年至1923年期间,保定军校办过九期,毕业生有6000余人,当中不少人后来成为黄埔军校教官。在国民党及共产党内都有保定学生。从北洋军学堂算起,保定训练了接近一万名军官,当中超过一千六百人获得将军的军衔。

蒋百里校长

保定军校八任校长序列:赵理泰(安徽省合肥籍)、蒋方震(字百里。“民国三杰”之一。钱学森先生岳父)、曲同丰(山东省烟台市福山籍)、王汝贤(北京市密云籍)、杨祖德(山东省潍坊市籍)、贾德耀(安徽省合肥籍)、张鸿绪(天津市籍)、孙树林(河北省廊坊市大城籍)。

保定军校毕业或未毕业、尔后授一级上将军衔和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一期生唐生智一级上将;三期生白崇禧一级上将、勋章;六期生顾祝同一级上将、勋章;薛岳一级上将、勋章;黄镇球一级上将、勋章;余汉谋一级上将、勋章;八期生陈诚一级上将、勋章;周至柔一级上将、勋章。

天主教传入保定地区的时间始于明末。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北京法籍孟主教在保定北关桥洞购地16亩,建房40间,称保定北关天主堂,这便是保定天主教堂的前身。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北关天主教法籍神甫杜保禄借口被董福祥部士兵殴打,逼迫直隶总督荣禄立契,将保定城内宾馆(原清河道署旧址)与北关天主教堂互换。1900年义和团运动的时候教堂还没有修建完成,教堂内的神职人员曾分别逃至清苑东闾中华圣母堂和徐水安家庄教堂,筑围墙、 碉堡自守,抵抗义和团。1905年教堂修建完成,命名为“圣伯多禄,圣保禄教堂”,亦即今裕华路上的天主教堂。

清真西寺位于保定市清真寺街15号。保定市原有清真寺9座,现开放的有8座。清真西寺是其中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一座。它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修有正殿3间、讲堂及水房,清末民初又以经几次扩建修整始具规模。现寺内有房59间,正殿20间,南北讲堂12间,水房18间及工具房、配房等。寺内还有大小碑刻6通。整个寺院保存完好。 该寺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正殿北拱门上方嵌有长方形青石“建修礼拜寺记”碑刻。清代屡有重修,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马小眉、马国仁盖起现有沐浴室,民国年间军官马良、马景宜等捐资,由教长吴天元、伊玛目马玉麟主持盖起南北讲堂等。整个寺院坐西朝东,占地面积4.3亩,正门左右各有旁门1座,正门上嵌汉白玉“清真寺”名石匾(下署邑人子贞马良),门内3间对厅,顺旁廊直通大殿,左右各题“忍美”、“学俊”,大殿共21间576平方米,可容6O0余人同时礼拜。

清真西寺

淮军公所地处古城区西南隅的淮军公所全称“淮军昭忠祠暨公所”,是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于光绪十四年至光绪十七年(1888年—1891年)经专折奏准,奉诏修建的“淮军昭忠祠”及“公所”(淮军办公驻地)合一的建筑群,占地约30亩。此祠是继苏州、无锡、武汉之后为祭奠在战斗中阵亡的淮军将士修建的第四座“昭忠祠”,也是规模最宏大的一座。淮军公所位于环城西路220号,是李鸿章为纪念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阵亡的“将士”而建的昭忠祠,并兼有安徽会馆之功能。李鸿章逝后改为李鸿章祠堂。

淮军公所

莲池区美食特产

特产有保定铁球、保定槐茂酱菜、王三能菜刀以及保定面酱等。美食有保定驴肉火烧、牛肉罩饼、白肉罩火烧、莲池范氏肉盒等。

保定“驴火”

槐茂酱菜

莲池区历史名人

苏叔阳,笔名舒扬、余平夫。著名作家。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国家一级编剧。著有中短篇小说集《婚礼集》、《假面舞会》、《老舍之死》、《月神集》、《我是一个零》,话剧剧本《家庭大事》、《飞蛾》、《太平湖》、《灵魂的审判》、《周恩来---伟大的朋友》、《永远的进行曲》、《烈火》,诗集《关于爱》、《世纪之歌》、《等待》、《勿忘我》,散文集《晨思所爱》、《梦里青春》、《中国读本》,理论文集《艺文杂拌》、《苏叔阳文选》等。长篇小说《故土》获首届人民文学奖,话剧剧本《丹心谱》获庆祝建国30周年创作一等奖,《左邻右舍》获1980年全国优秀剧本奖,传记文学《大地的儿子--周恩来的故事》获首届国家图书奖,散文集《我们的母亲叫中国》获1995年“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作协第九届儿童文学奖、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中国读本》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等。

常东升,回族。自幼承袭祖传摔跤术民国时期担任警官学校教官,1949年随警校迁台,继续从事教学工作。1982年组织“世界摔跤协会”,任职会长。逝台。

钱红,为国获得五十一个世界冠军的著名游泳运动员。是九十年代泳坛辉煌时期的“五朵金花”之一。

马文奎,“保定快跤”奠基传承人。

梁应辰,中科院院士。水道与港口工程专家。

庞伟,男子射击运动员 。曾获得北京举办的第29届奥运会男子气步枪金牌。妻子杜丽(山东省淄博市沂源籍)也是运动员。是新中国体育史上第一对奥运冠军夫妇。

张呈栋,昵称嘟嘟,现役足球运动员,曾效力北京国安俱乐部。现为河北华夏幸福俱乐部球员。

“景观人物大事件,美食特产全荟萃”。“保定市”到此期暂告一段落了,下期开始,咱们先不离开河北,让我们一起到邢台市走一走、看一看吧!

谢谢朋友们的关注,下期再见!

(部分图片下载自网络,如原作者有异议,请联系本文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