淖涝网 > 杂谈 > 正文

​大国博弈,从市场角度浅析中美贸易战的必然性

2025-08-11 10:38 来源:网络 点击:

大国博弈,从市场角度浅析中美贸易战的必然性

大家好,我是司前相后。如今网络上有很多人怀疑我们祖国的经济政策和大政方针,认为不应该和美国关系闹僵,这会导致我们的经济面临困难,那么今天我们不考虑其他因素,仅仅从市场角度谈谈中美贸易战的必然性,看看东西方大国关系能不能缓和。

我们都知道市场的类型有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完全(独家)垄断市场四种市场形式。完全竞争市场进入门槛最低,产品没有差别,产品替代性极强,生产者竞争极度激烈,买卖双方都是价格的接受者;垄断竞争市场进入门槛几乎不存在,产品有差别,但是不明显,产品替代性强,生产者竞争比较激烈,生产者对价格有较弱的影响;寡头垄断市场,进入门槛较高,产品差非常大,产品几乎不可替代,生产者竞争较弱,常常形成价格或者产量的利益联盟,生产者对商品价格有很大程度的控制权;完全垄断市场,几乎不能进入,只有一种可选择的产品,完全不受竞争,只受制于国家政治因素,不存在竞争,不考虑国家政治因素的情况下,对商品的价格拥有绝对的定价权。

由于现实生活中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啊市场都不真实存在,所以我们只考虑垄断竞争市场(低端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寡头垄断市场(核心技术垄断产业)。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将垄断竞争市场近似的看作完全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近似的看作完全垄断市场。

根据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最终会在市场作用下达到一个均衡价格和产量。

在完全竞争市场下,所有厂商都是价格的接受者,所以个别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只能按照市场的均衡价格去定价。那么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就要使得MR(边际收益)=MC(边际成本)

短期均衡,厂商生产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调整产量使得边际收益等于短期边际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因为完全竞争市场个别厂商的需求曲线、边际收益曲线和平均收益曲线是重合的,所以通常情况下是要使得平均收益在平均成本之上,否则就应当停止生产了。

长期均衡,厂商要通过调整全部生产要素使得MR=MC,由此可以得出,由于个别厂商的,需求曲线、边际收益曲线和平均收益曲线是重合的,即MR=AR,这就使得AR(平均收益)=AC(平均成本),所以在长期,单个厂商的利润必然为零。

这就是为什么欧美发达国家愿意将一些低端制造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让出来的根本原因,因为这样才能达到市场资源的最优配置。同时从长期看此类产业并不产生利润,反而欧美国家可以用极低的价格优势购买产品,最重要的是此类产品的生产者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不具备定价权。

然而在完全垄断市场,市场的需求曲线就是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该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垄断厂商可以通过控制产销量来控制价格。

在短期,垄断厂商规模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调整产量和价格,使得MR=MC,达到利润最大化。同时可以控制AR>AC,以达到盈利的目的。

在长期,垄断厂商可以调整生产规模,使得MR=MC,实现利润最大化,与完全竞争厂商不同的是,由于排除了其他厂商的加入,垄断厂商可以通过调整规模在长期内获得更大的利润,其长期均衡的利润总是大于短期均衡的利润。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力量单薄,对欧美国家并不形成挑战威胁,所以欧美国家也乐于利用我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来放大其欧美国家的收入优势(同等价格可以购买更多的廉价产品,表现为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

2002年加入wto之后,我国产业结构极剧扩张,充分发挥了人力资源优势,同时党和国家高瞻远瞩,逐步布局高端制造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步形成行业引领和技术突破,典型的有航天(神舟系列)和军工产业(歼系列、轰系列、05系列、东风系列、红旗系列等),民用有高铁产业、高端工程建设、盾构机领域、大飞机领域(C9系列)、移动通信领域(华为、中兴)、无人机领域(大疆)。

我国从一个低端制造业角色,摇身一变,成为了欧美的竞争威胁,很多领域的定价权欧美不再独享和主导,甚至很多领域都成了白菜价,欧美失去了部分核心领域的竞争能力。

有一利必有一害,欧美想要与中国脱钩,代价必然是欧美人民的生活质量下降,想在短期内转移产业链,重新缔造一个制造业强国或者地区,短期内都是不现实的,受到基础设施和能源自然资源等条件的限制。同时欧美更不可能再培养一个制造业强国来威胁自身利益参与全球竞争,所以欧美眼里的全球产业格局一定是分散的不能集中的。所以那些认为和欧美搞好关系就可以安心发展的思想观点完全不可取,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自己掌握核心力量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以上是欧美为什么急着和中国搞贸易战,搞脱钩的市场原因,个人浅论,所以大家觉得如果仅从市场角度看,我们和欧美是否能回到以前的关系,个人认为不可能,劝那些还心存幻想的人就不要做黄粱美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