淖涝网 > 杂谈 > 正文

​「大话明清」他逆谋之心人人皆知,却得到善终

2025-04-26 10:44 来源:网络 点击:

「大话明清」他逆谋之心人人皆知,却得到善终

朱高燧(图出自大明风华)

朱高燧(1382年~1431年),明成祖朱棣第三子,明仁宗朱高炽同母弟。作为永乐帝第三子,朱高燧从小养尊处优,经常违法乱纪。永乐二年(1404年)封为赵王。

三兄弟(图出自大明风华)

靖难成功之后,朱棣登上了皇位,立皇太子的问题上出现了犹豫,朱高炽并不是他最喜欢的儿子,但他是太祖朱元璋封的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于永乐二年(1404年)立朱高炽为太子。而朱高煦性格颇似朱棣,武勇英俊,在靖难中立下大功,而且朱棣也曾亲自许愿将皇位传给他,导致立太子引来朱高煦、朱高燧的不满,朱高燧深知自己难得皇位,他和汉王朱高煦二人经常在一起谋划,朱高燧善于心计,与冒失的朱高煦不同,他经常将朱高煦推到前台,自己躲在后方谋划,希望朱高煦和朱高炽两败俱伤,自己好坐收渔翁之利。

(图出自大明风华)

朱高炽虽然明白两兄弟狼狈为奸,但从没有向朱棣上报两人不法行为,而且每次朱棣严惩两人时,朱高炽不惜触犯朱棣为两人求情, 朱高煦视若无睹 ,认为朱高炽软弱好欺,朱高燧颇有感动,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朱棣听说了他们的这些妄图夺嫡的忤逆之事,勃然大怒,下令杀掉了朱高燧府里经常怂恿他夺嫡的长史顾晟,剥夺了朱高燧象征藩王身份的冠服,幸亏宽厚仁慈的太子朱高炽说情劝阻,才得以免除更大的刑罚。

但是帝位的诱惑很大,永乐十五年(1417年),朱棣将朱高煦徙往乐安,并命他即日起程。此时朱高燧决定放手一搏,永乐二十一年,朱棣重病,朱高燧联合护卫指挥孟贤等人勾结钦天监王射成及皇宫内侍杨庆的养子私制伪诏,谋划在成祖服用的药或食物里下毒,等成祖驾崩后矫诏废掉太子朱高炽,而立赵王朱高燧为太子以继位。朱棣知道后大怒强撑病体提审了孟贤等涉案人员,并且搜出了已经伪造好的诏书,之后涉案之人全部诛杀 。朱棣责问赵王朱高燧:“这事是你背后指使的吗?”朱高燧吓得说不出话来。朱高炽极力为三弟辩解:“三弟一定不知道其中情况,定是那些下人私自干的。”朱棣见太子如此宽宏大量,也就没有追究朱高燧的责任。事后朱棣对朱高燧的部署进行了一番整顿,此后,朱高燧势力一落千丈,再也不敢像以前那么张扬了。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久病未愈的朱棣驾崩,朱高炽即位,加封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岁禄二万石。

第二年(1425年),朱高燧被命令到他的封国彰德(今河南安阳)府。临走,聪明的赵王朱高燧向仁宗皇帝辞去了自己的常山左右两个护卫营,以表忠心,也让仁宗放松了警惕。

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病逝,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赶往北京奔丧。朱高煦打算在半路设伏,截杀朱瞻基,但由于行动仓猝,没有成功。不久,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对汉王朱高煦与赵王朱高燧的赏赐厚于其他王府。朱瞻基继位时,朱高燧不仅首劝朱瞻基登基,还将自己存放的粮食献给朝廷,以后无论大事小事都上报朝廷,但朝中百官还是认为朱高燧对朝廷有极大的隐患,

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谋反被擒,户部尚书陈山在朱瞻基平定汉王之乱以后 ,劝其移兵彰德逮捕赵王,朱瞻基拿不定主意,此时唯有杨士奇认为不可,他认为如今汉王反叛已被平定,赵王孤掌难鸣已经不足为虑,况且就藩后主动交出了两只卫队,已经表示了臣服。明宣宗说:“先帝和二位叔叔甚为友爱。二叔谋反,朕不敢赦免。但三叔没有谋反迹象,朕不忍心辜负先帝。”后来朱高煦至北京,在北京审讯朱高煦的时候,朱高煦也供认说曾经派人到彰德和赵王联系,商量一起反叛的事情。户部主事李仪、尚书张本上疏请求削减赵王的护卫和其他权力。宣宗也没有采纳。这时汉王朱高煦已经被处以极刑,他的子女也全部被杀了。第二年,朝廷派人拿着朱高煦的供词和大臣的弹劾给朱高燧看,朱高燧看到信件明白朱瞻基用意,于是主动要求归还常山中护卫及群牧所、仪卫司官校等护卫兵马。宣宗接收朱高燧所归还的护卫,而把象征皇家礼仪等级的仪卫司给留下了。

宣德六年(1431年)朱高燧过世于家中,年五十。谥曰简王。子惠王朱瞻塙继承了他的王位。朱高燧在安阳传位十一代九王,所属郡国十七个。赵王朱高燧的封地彰德,也就是如今的安阳,现在能看到朱高燧留下的建筑只有高阁寺了。

高阁寺

朱高燧赵王墓现在位于殷都区安丰乡李家坡村西南,已被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