淖涝网 > 杂谈 > 正文

​烧酒是白酒吗?不同场合可别再认错了

2025-05-10 12:34 来源:网络 点击:

烧酒是白酒吗?不同场合可别再认错了

欢 迎 关 注 我 们




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这样一个疑问,“烧酒”指的是什么酒?它跟烧刀子、烧锅酒、老白干有什么关系?我们平常说的烧酒是什么,和日本、韩国那些电视剧里出现的烧酒是不是一种酒呢?






关于烧酒,现有的定义其实比较复杂,单就这个词来讲,其实可以在不同语境代指不同的酒。广泛来说,烧酒可以是所有蒸馏酒的统称。但是,在我国历史上的蒸馏酒出现之前,也有许多文人留下作品,夸赞烧酒之美。



比如白居易曾经就说过:“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甚至在《唐国史补》中还记载了一个极具迷惑性的称谓,叫“剑南之烧春”,不过那个时候的剑南烧春可跟现在的白酒剑南春还差着好几辈呢。



当时的烧酒只是技术比较纯熟的米酒,接近现代黄酒,颜色与封缸酒相近。图源 网络



其实,烧酒这个词在我国历史上其实是随着酿酒技术的发展有不同释义的。以元代为分割线,宋以前的烧酒都是指低温加热处理的谷物发酵酒,“烧”字仅仅表示用加热来对发酵酒进行灭活杀菌,促进酒的陈熟。而自元朝开始,人们所说的烧酒基本上就开始属于蒸馏酒的范畴,其中既有葡萄蒸馏酒,也有谷物蒸馏酒。



江西李渡发现的元代烧酒作坊遗址。图源 搜狐@大家酒评



为什么元朝时,人们开始有了蒸馏酒这个概念,大抵是与此前学界认可的,当时国外的蒸馏酒引入中国有关。元人率先开始将这种酒称为“阿剌吉酒”,另外也有“哈剌基”“哈剌吉”“阿里乞”“轧赖基”等等不同的叫法,五花八门,也足可见这确实是个外文译名了。



到了明清,人们完全掌握了蒸馏酒的技术,酒质大大提升,度数也变高了,那时的“烧酒”则专指谷物蒸馏酒,也叫“火酒”,民间也有将之俗称为“烧刀子”“老白干”的。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沿用了以前的习惯,还将之称为阿剌吉酒。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此前的诗文中,经常看见斗酒十千的描述,但自明清开始,则经常见到类似于现代宣传语中的劝阻。



清代制酒图,此为清代蒸馏器式样。图源 搜狐@大家酒评



《红楼梦》中有个很经典的桥段,宝钗劝宝玉要先把酒热一热才能喝,以免冷酒喝了烧心。明朝陈铎在《朝北方巷曲中人》散曲中也曾写道,“开筵空吃烧刀子,难当,哪里有兰陵美酒郁金香?”他说空腹喝烧酒身体可遭不住,哪还有古诗中兰陵美酒的美感呢?这也呼应了我们现在常说的,喝酒时应该先适当进食,多吃高蛋白的食物,以防过度饮酒对身体造成伤害。足可见当时“烧酒”之烈,蒸馏酿造技术之纯熟。



宝钗在劝宝玉温酒。图源 87版《红楼梦》剧照



烧酒的称呼一直沿用,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烧酒、烧刀子、白干等就统称为“白酒”。在《中国酒概述》上有一段话,“中国白酒的别称历史上,中国白酒亦被称为烧酒、高粱酒、白干酒等。称白酒,是因为其酒无色……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用白酒这一名称代替了以前所使用的烧酒或者高粱酒等名称”,可以印证这段历史。



至于,韩国和日本的烧酒,在他们那还真有着不同的定义。日韩的烧酒酒精并不像中国白酒那么高,韩国烧酒一般在18到22度,主要以大米为原料。日本烧酒则分为36度和45度两种,除了大米、甘薯也以小麦、玉米、高粱等为原料,但烈性却远不及白酒。




韩国烧酒与日本烧酒。图源 网络



有中日学者共同进行探讨后表示,日本烧酒原料与我国相近而风味却大不相同,可能是因为二者对酒香的追求并不相同。白酒在酿造包括饮用的过程中,都更注重发酵和蒸馏过程中产生的别样风味,也就是不同酯类物质的复杂香气。而传统的日本清酒则更注重原料的香味,因此成酒味道更加淡泊。



甚至,在日本的酒税法中,将日本烧酒和其他蒸馏酒进行了详细区分。采用连续式蒸馏的是甲类烧酒,酒精度控制在36度,采用单式蒸馏的是乙类烧酒,酒精度控制在45度。在此基础上,以麦芽作为糖化剂的是威士忌,加入果实原料的是白兰地,添加香料蒸馏的是杜松子酒,加入砂糖等不挥发材料质量超过2%的是利口酒,经过白桦炭过滤的是伏特加。基本上经过了其他处理的就被划归为国际上其他种类的烈性酒,而从烧酒这一类中剔除,十分详细。



所以说,烧酒在不同场合意思也有很大差别,以后您媳妇再问日韩剧里的烧酒和白酒是不是一种酒的时候,可千万别一头雾水了。当然,也尽量别向电视剧里学着斗酒十千顷刻下肚,否则辜负了酒的美味,也对身体不好,毕竟酒精度数在这里摆着,和那些场景早已大相径庭了。



——/ END /——

往期推荐

四大醉石:石头“喝醉”了也能名垂千古?

酒香十里、风醉三家,大伙都是怎么夸“酒香”的?

原来“沱牌”最早不是酒,只是排队买酒的号牌?

参考资料

[1]王赛时:《中国烧酒名实考辨》,历史研究;

[2]吴德铎:《烧酒问题初探》,史林;

[3]王福良:《党项族酿酒中的化学——论“烧酒”的起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4]菅闾诚之助,周立平:《烧酒的风味特征和生产工艺》,四川食品与发酵;

[5]王赛时:《中国酒史》,山东画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