淖涝网 > 杂谈 > 正文

​每年提交十余份提案,这位“高产”的全国政协委员说:调研是提案的灵魂

2025-09-02 22:46 来源:网络 点击:

每年提交十余份提案,这位“高产”的全国政协委员说:调研是提案的灵魂

近期,全国各地学校陆续开学,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旗下的30多所学校也不例外。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董事长陈伟志一边关心校园里的发展变化,一边抓紧整理提案准备赴京参会。

深耕教育领域近三十年,陈伟志的提案大都不离教育,其中关于改革中高考英语科目、“课间十分钟”、体育评价改革等话题的提案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讨论,有效推动了相关工作。“这无疑是政协委员的价值所在。”他表示,今年要努力把更多好建议带上全国两会,持续为建设教育强国献智出力。

“不调研,不发言”

“一个县级教研室,有多少教研员?”“他们的年龄是多少?”“怎么开展一年的工作计划?”

这是去年陈伟志到西部某省份调研基础教育教研队伍现状时,提出的一连串问题。类似的调研活动还有很多。比如围绕“国门基础教育”,他和团队赴云南、广西等边境地区进行调研,通过与当地老师、学生和家长交流,发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他举例说,地处中越边境的广西百色那坡县平孟镇中心学校,小学部12个教学班,仅有1名英语教师,1名音乐教师;初中部7个教学班,仅有1名美术教师。“缺音乐、美术、英语、计算机专职教师,科学、信息技术等科目教师也不够。”他指出,这种情况各地普遍存在,教师人数不足,学科结构不平衡,造成乡村基础教育不断弱化,边境地区的办学质量难以保证。

对此,他提交了一份5000余字的提案,从加大财政投入、鼓励结对帮扶边境教育、提高教师待遇等方面给出对策建议。这是他去年带到两会的16份提案之一,此外还有高质量乡村教育体系、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等话题。

“不调研,不发言。”这是陈伟志始终坚持的原则。在他看来,调研是提案的灵魂,只有深入基层一线,倾听各方声音,才能了解真情况,发现真问题,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也正因此,他的大部分提案都获得采纳,进入办理、落地环节。

近年来,社会各界都呼吁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陈伟志调研发现,“课间十分钟消失”并不是学校单方面造成的,其中既有课堂教学任务重与课时紧张的冲突,也有学生自由活动与安全过度追责的冲突、学校坚持教育规律与家长过度介入校务的冲突。

针对这些症结,他建议由国务院教育督导办牵头,对各地学校保障学生“课间十分钟”情况进行专项督导和检查;恰当分配学科课时,避免各学科教学“抢课时”,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此外,他还呼吁完善学生安全事故责任认定与赔偿机制,对于已尽到安全教育及安全管理责任的学校和教师,建立免责制度;健全学校安全事故赔偿机制;完善家校共育机制。

在陈伟志等各界人士的呼吁和推动下,这一年来,保障“课间十分钟”被不少省级政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许多学校也更加规范办学。“看到这些积极的变化,由衷地感到高兴。”他说。

教育的核心

总是秉笔直言的陈伟志,有时也会被卷入舆论的漩涡。

2023年,他在一份关于改革中考、高考英语科目的提案中建议“取消初中、高中英语的主科地位”“将高考外语必考科目改为选考科目,中考英语实行等级考试”。建议一出,个别自媒体在转载过程中将其解读为“取消高考英语科目”,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甚至为他招来不少质疑。

时隔两年,当记者问起陈伟志当时的心情时,他笑着说:“这类建议能够引起社会共鸣,不是坏事,而是好事,也是我们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在提案准备过程中,他曾与多位基础教育专家和一线校长进行讨论。“当前中高考英语科目测试重在语法和阅读理解,缺少对语言表达能力的测试。建议改进和优化中考、高考英语命题,侧重考查英语表达与沟通能力。”他解释说,这不是不重视英语,而是希望改变应试化造成的“哑巴英语”等现象,让语言学习回归交流的本质。

面对质疑批评,陈伟志将之视为继续提高履职能力的动力。他对履职工作并不陌生。在成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前,他曾担上海市、区政协委员多年,有着丰富的履职经验。但刚走上全国平台时,他还是感受到压力大、责任重,“全国和地方的聚焦点不一样,委员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回应关切”。

今年,陈伟志将更多关注点放在推进职普融通、解决基础教育“千校一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AI赋能乡村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等话题上。他说,这些年,国家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职业教育迎来了好时代,但仍存在学生不愿去、家长不满意、教师价值感不高等现象。

“要克服‘普高化’、‘标签化’倾向。”陈伟志建议,应完善职业教育高考制度,鼓励和引导除职业本科、高职高专之外的地方本科院校、综合性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专业,并通过职教高考路径招生,推进“五年一贯制”新型高职教育和中高本贯通长学制教育。

他从内心深处相信,教育的核心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始终为此努力着。”

【记者手记】

这些年,说起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社会上总是弥漫着一股焦虑的情绪。对于代表委员来说,教育问题不容回避,建言献策责无旁贷,但压力也不小——毕竟,如果提议不当,就容易戳中大众敏感点,激起舆论千层浪。

但陈伟志从不因压力而退却。他每年提交的提案数量高达十余份,是一位实打实的“高产”委员,而且质量都颇高。这背后蕴含着他的一套“履职方法论”——不调研,不发言。尽管日常工作繁忙,他还是会花许多时间精力在调研上,有时是参加全国政协组织的教育领域调研活动,有时是自己带队深入教育一线,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提案,更像一份份调研报告,案例翔实,数据精准,提出的对策也更全面合理。

“扎扎实实沉下去调研,很多时候比翻阅多少材料都管用。”以调研谋良策、促发展,这是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使命,也是一位政协委员的责任担当。

原标题:每年提交十余份提案,这位“高产”的全国政协委员说:调研是提案的灵魂

栏目主编:张骏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周程祎